近日有兩家油企的新聞,都和“食用油感官評價標準”有關:
11月11日,由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油料及油脂技術工作組主辦、中糧食品營銷有限公司、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承辦的花生油、芝麻油感官評價標準研討會召開。中糧集團被授予“植物油感官及風味評價國家標準制修訂基地”。
11月28日,由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油料及油脂技術工作組主辦、山東西王食品有限公司承辦的橄欖油感官系列6項行業標準研討會在西王集團舉行,旨在制定橄欖油感官系列國家標準。
問題來了:食用油不是有國家標準嗎?為毛又蹦出個新標準?
食用油“感官評價標準”
簡單說,對于食品產品,健康、美味是消費者關注的兩個核心品質。
健康包括安全性和營養性,通過儀器、化學的分析測試,食用油國家標準里有詳細的理化指標定性。
美味,就要以人為儀器,對色、香、味、形、好吃不好吃等這些消費者感知的食品質量進行感官分析,是國際上較為先進的評價方法,也是我們行業缺失正在著手制定的。
具體如在花生油和芝麻油感官評價方法兩個標準的征求意見稿中,感官評價包括氣味和風味兩個過程。
以花生油為例,氣味評價即評價員利用嗅覺感官評價花生油的哈喇味、焦味、生花生味、熟花生味氣味因素;風味評價即由評價員利用味覺評價花生油皮味、生花生味、熟花生味及其回味風味因素。評價結果以參加品評人員的綜合評分情況表示。
芝麻油氣味評價即評價員利用嗅覺感光評價芝麻油的哈喇味、生芝麻味、熟芝麻味等氣味因素;風味評價即由評價員利用嗅覺評價芝麻油生芝麻味、熟芝麻味等風味因素。評價結果同樣以參加品評人員的綜合評分情況表示。
在今年4月舉行的《初榨橄欖油感官評價》標準研討會上,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王瑞元會長提出了三個指導意見:
1.感官評價,通過看、聞、品的鑒別,從而識別產品的優劣與品位。我國也要和國際社會一樣,培養一批品嘗師,使之在食用油生產與發展中發揮作用。
2.我們只需要對有特點的,有一定數量的產品進行感官評價,我個人認為,經過精煉的油脂就沒有必要在進行感官評價。
3.感官評價結果可作為每一批產品的排名,不能作為測評國家質量標準和衛生標準的依據。
競爭升級,企業博弈
近年來,食用油品牌及產品千人一面,殘酷的同質化競爭中,并沒有多少贏家。
油企們都意識到必須以市場為導向,加碼消費者接受與偏愛為目標的產品研發、品牌特色質量控制、感官風味營銷,才能提升市場競爭力和質量形象。因此中糧、西王等領軍油企都積極響應和配合該標準制定。
那些參與起草食用油國標的油企們
事實上,每一項食用油國標的起草和產生背后,都活躍著行業內的領軍企業。
|